HK (+852) 3990 0799

觀塘「變天」打造成核心商業區 起動九龍東效應財團紛申請改劃


近年政府起動九龍東,銳意把區內打造成新一個核心商業中心;其中,觀塘工業區亦隨即起動,不少財團趁勢把旗下的工廈申請改劃作商業發展,據本報統計,連同市建局項目,區內至少有14個商業及酒店等項目,涉及逾566萬方呎商業樓面,勢令該區出現大變天,未來將搖身一變成為新一個核心商業區。

自起動九龍東政策推出後,觀塘工業區發展越見成熟,集合時尚潮流及工商業於一身的綜合地段,近年亦有不少財團紛紛把區內工廈項目改劃商業項目發展。區內最具規模的私人發展商項目、則為新地旗下興建中的巧明街98號前九巴車廠用地大型綜合項目,設有兩幢甲級寫字樓,總樓面合共65萬方呎,另有約50萬方呎商場,合共總樓面約115萬方呎。據新地年報顯示,上述項目預期於2023年落成,商場部分樓高10層,將包括潮流品牌、零售和特色食肆,預計於2024年開業,預期將會是新版APM商場。

新地巧明街可建65萬呎

其次為,由伯恩光學總裁楊建文等人持有的觀塘3幢工廈 (業發工業大廈共2期項目及年運工業大廈),新近向城規會申請合併上述項目,並放寬兩成地積比率限制發展,擬議重建為一幢樓高39層的商廈,涉及可建總樓面約72萬方呎。

據城規會文件顯示,上述項目位於開源道75至77號的業發工業大廈1期及2期,以及巧明街119至121號的年運工業大廈,鄰近觀塘鱷魚恤中心及APM等商廈。地盤面積約5萬方呎,申請放寬兩成地積比率至14.4倍發展,重建為1幢樓高39層的商業大廈,其中地庫1樓至10樓屬零售餐飲用途,樓上則屬於辦公室用途,涉及總樓面約72萬方呎。

麒豐資本早前亦申請重建旗下鴻圖道33號王氏大廈,以重建一幢31層高新式工廈;麒豐資本創辦合夥人暨投資總監洪英偉表示,觀塘區醞釀巨大變天,最矚目為新地旗下、逾百萬呎的九巴車廠重建項目,規模龐大,將成為目前開源道APM以外的新亮點,商業區由現時一個重心,變成擁有兩個重心,零售及商業內容更加豐富,將吸引更多人流。

伯恩光學建申建商廈

洪英偉指出,目前區內空置率不少 (東九龍空置逾雙位數),加上供應相當龐大,相信需一段長時間吸納,惟現時區內商廈呎租由10多元至最高30元,與核心區動輒過100元,仍然有距離,可吸引一些企業由核心區遷入。

他坦言,觀塘區目前存在缺點,工業區內經常塞車,不少街道經常受廠廈用家上落貨所阻,主要街道開源道更於上班時間內,塞車相當嚴重,相信此問題還需要多年時間才能解決,幸好區內工廈不乏單一業主,舊式廠廈有望陸續重建,屆時塞車才能得到解決。

觀塘市中心四及五期短期推

此外,觀塘工業區鄰近的由市建局發展的觀塘市中心重建計畫,當中第4及5區商業項目,未來將集合商場、寫字樓及酒店於一身,涉及可建總樓面逾209萬方呎;當中第4區將建一幢辦公室及酒店大廈,預計提供約400個房間,第5區則將建樓面逾100萬方呎商場,規模較現時區內指標商場APM的63萬方呎樓面更大;而目前該項目正進行舊樓拆卸工程,料短期內將會推出市場招標。

而最新一宗申請為本月初由財團持有的振業工廠大廈,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地積比率及建築物高度限制,以重建為一幢28層高商廈,涉及總樓面約15.9萬方呎。

據城規會文件顯示,上述項目位於勵業街5號,目前「其他指定用途」註明「商貿」,申請擬議略為放寬地積比率及建築物高度限制,以作准許的辦公室、商店及服務行業和食肆用途。

上址項目地盤面積約11053方呎,申請放寬地積比率約20%發展,由12倍增加至14.4倍,而建築物高度由主水平基準以上100米申請放寬至125.9米,即增加約25.9%,重建為一幢樓高28層 (包括1層空中花園/防火層,另有4層地庫) 的商廈,涉及可建總樓面約15.9萬方呎。

業內人士指,近年觀塘區發展步伐加快,而施政報告亦宣布工廈活化政策再延長3年,料未來區內仍有不少傳統工廈項目申請改劃並重建成發展,相信屆時亦區內交通基建配套亦會有所改善,料可吸引更多企業遷入區內。

(星島日報)

更多鱷魚恤中心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鱷魚恤中心寫字樓出租

更多觀塘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觀塘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商業項目分批落成 吸跨國企業進駐

受惠工廈活化政策,觀塘區內有不少的工廈業主申請重建為商廈發展,正逐步轉型為香港另一核心商業區,不少財團在區內發展優質商廈物業,未來勢吸引不少工商業以至跨國企業進駐,令區內的租務活動趨活躍,當中以大樓面面積或樓層相連的寫字樓需求甚殷。

明年東九龍170萬呎商廈落成

本港經濟結構轉型,對傳統工廠大廈需求量減少,而且觀塘工業區毗鄰港鐵觀塘站,出入交通便利,加上鄰近觀塘市中心,交通配套發展成熟;而且政府大力發展九龍東區,相信在政府及各持份者的配合下,未來區內交通基建、酒店、寫字樓及旅遊業等發展會更加完善。

區內設大型商場成賣點

另外,將會有助促進區內的工廈群轉型為商業發展,預料未來觀塘工業區將會大變天。

有測量師指出,受惠工廈活化政策,觀塘區內不少的工廈項目重建為商廈。預期明年東九龍有約170萬方呎的寫字樓落成,佔全港的同期新供應的四成半。

事實上整體九龍東寫字樓空置率過去五年均高於其他城區,近月更達13%,將來新增的供應需長時間消化,唯區內重建項目中,亦有多個大型商場,以作為區內商業配套及賣點,料會吸引不少企業遷入。

工廈申改劃酒店發展

另一測量師指出,觀塘與啟德發展區是九龍東發展區的一個整體,未來亦有自動步行系統連接兩區,相信未來商業發展日漸成熟,以及交通基建得以改善下,勢吸引不少金融後勤部門以至跨國企業進駐。

除商業項目外,觀塘亦有部分工廈申請改劃作酒店發展用途,以配合區內發展,其中鴻圖道28A號德信工業大廈,申請全幢改裝為酒店及康體文娛場所、藝術工作室、影音錄製室等其他用途。

項目地盤面積約5565方呎,將全幢改建作13層高酒店等用途,總樓面約60710方呎,提供89間酒店客房。據資料顯示,上址曾於2014年時獲城規會批准重建為純酒店項目,共提供160間客房。

(星島日報)

 

工商鋪交投升溫 上月錄27宗大買賣 憧憬通關效應 市場氣氛改善

疫情逐步回穩,為工商鋪市場釋出正面訊息,九月份市場共錄約27宗逾億元大手物業買賣,按月急升約58%,資深投資者頻出手「掃貨」,其中,外號「台灣張」的張彥緒以7.1億向花旗銀行購入中環畢打街巨鋪,為市場矚目大刁;據業內人士指出,隨着疫情走勢平穩,市場憧憬中港兩地通關在即,市場氣氛改善,料今年第四季大手成交陸續出現。

綜合市場及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今年9月工商鋪市場共錄約27宗逾億元大手成交,合共涉資約167億,較今年8月的17宗及成交金額約55億,按月分別上升約58%及2.03倍。有代理指出,受低息環境及疫情發展平穩等利好因素帶動,市場對工商鋪後市採樂觀態度,隨鋪位售價於過去兩年間大幅下滑,現時已距離低位不遠,吸引大手客入市,上月市場頻錄多宗矚目「大刁」,買家均為投資老手,買賣經驗豐富,料因憧憬中港兩地通關在即,對零售市道具刺激作用,故率先大手入市,料工商鋪大手成交於今年第4季陸續浮現。

「台灣張」7.1億購花旗巨鋪

上月市場最矚目「大刁」為花旗銀行以招標形式售出中環畢打街巨鋪,作價7.1億,該銀行早於38年前進駐,曾一度沽貨,2年後回購,是次再度沽貨,亦採取售後租回策略,買家為資深投資者「台灣張」張彥緒,料回報約2.5厘。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中環畢打街20號會德豐大廈地下A鋪及地庫,早前以7.1億售出,買家公司名義騰倡有限公司 (SHINY PROFIT LIMITED),註冊董事為張彥緒,原業主為花旗銀行 (香港) 有限公司 (CITIBANK (HONG KONG) LIMITED),早於1982年12月以8888.2萬購入自用,並於2002年10月以1.84億售出,當時帳面賺近億元,不過,2年後,卻提價近一倍購入,於2004年12月以3.9億回購,至今持貨17年,帳面獲利3.2億,物業期間升值約82%。

持貨17年賺3.2

據業內人士指出,上址建築面積約11924方呎,以易手價計,呎價約59543元,花旗銀行自1983年起於上址開業至今,時間長達38年,該巨鋪市值月租約150萬,料回報約2.5厘,買家張彥緒,有「台灣張」之稱,是活躍於市場的資深投資者。

本德大廈鋪5.25億售

另一方面,耀才證券主席葉茂林再度出手,斥資5.25億購入銅鑼灣巨鋪,為駱克道本德大廈地下A、B、C及D鋪,連同1及2樓,建築面積約1.38萬方呎,為老牌建築商周勝記置業家族持有,原開價6億,減價易手。物業在高峰期2014年由豐澤電器承租,月租約92萬。近年隨着市況不濟,於2018年由連鎖服裝店包浩斯以每月約30萬短租。2019年9月,夾公仔店「娃娃星球」取代,月租48萬,是全港最大型的夾公仔店。

(星島日報)

更多會德豐大廈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會德豐大廈寫字樓出租

更多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經濟活動逐漸恢復甲廈租務交投穩步上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樞紐,中資及外資機構向來是支持商廈租務市場的重心。新冠肺炎疫情於2020年初突然來襲,為遏止疫情擴散,多國採取封關措施,令本港商廈市場失去外來支持力,不論租、賣市況都持續沉寂。經歷逾一年半調整期,寫字樓租金下滑,疫苗面世亦有助控制疫情、推動有限度通關,香港與內地及外國經濟活動得以逐漸恢復,為商廈市場帶來正面幫助,近期寫字樓租賃情況開始起動,更不乏大樓面承租個案。

根據代理行統計,寫字樓租賃市場交投量對比2019下半年逐步回升。政治運動而引起動亂,對商廈市場於2019年第四季浮現,全季僅錄約1038宗寫字樓租務成交,而2020年仍處於低位,按季計算,最高記錄亦只是於第三季錄約1471宗個案,可見寫字樓租務需求一直未見明顯改善。至2021年第二季受惠於疫苗接種逐漸普及化、市場開始採取「與病毒共存」方式,經濟活動慢慢復甦,刺激商廈租賃需求,由2021年第二季約1784宗,攀升至第三季約1827宗,預計第4季租賃交投量可維持平穩上揚趨勢。

甲廈大樓面頻錄承租

商廈市場指標要看中環,去年經濟環境打擊沉重,紛紛傳出企業退租核心區指標商廈個案,不過事隔一年,不少樓面已逐漸被消化,尤其中區更接連錄得超甲廈大樓面租務成交,充分證明商廈市場轉勢,氣氛向好。指標中的指標、坐落於海濱地帶的超甲廈國際金融中心租金下調,獲企業青睞進駐提升品牌形象及辦公室質素。國際金融中心一期兩層全層樓面及部分單位獲承接,涉及總面積約5.3萬方呎,市傳成交呎租約130元。消息稱,新租客為中資金融機構中金公司,原本已租用國際金融中心一期約7萬方呎樓面,是次有意擴充業務,剛好遇上大廈有租客退租,業主將部分樓面整合,因此看準機會一併租用。

國際金融中心下調租金即租出

同區另一甲廈都錄大樓面租務個案,為中環交易廣場三座14樓全層,面積約10150方呎,消息稱,新租客為金融科技公司HashKey Group,料成交呎租約120元。資料指,該集團原租用數碼港面積較細的寫字樓,今次進駐中環甲廈全層屬擴充業務同時提高辦公室級數。

除了港島商業區之外,第二核心區東九龍租務需求都見上升趨勢,尤其以觀塘成交最為暢旺。有市場消息指,運動品牌Nike租用觀塘國際貿易中心ITT 12樓全層以及15樓部分樓面,涉及面積共約5.2萬方呎,料成交呎租約32元。據了解,Nike辦公室原設於九龍灣國際交易中心,是次轉租觀塘新商廈,寫字樓地點及質素都更有優勢。另外,消息稱,同區的老牌商廈創紀之城一期全層獲華潤承租作擴充用途,單位面積約2.1萬方呎,料成交呎租約25元。

核心區優質商廈租務需求遞增,從上述個案觀察,不少更屬於業務擴充,反映企業對香港營商及寫字樓前景樂觀,積極計劃擴展,同時乘租金調整於核心區甲廈設立據點。過去兩年受新冠疫情困擾,中資及外資機構來港步伐受阻,現時隨着疫苗接種情況理想,通關措施逐步開放,不少中、資外企業已蠢蠢欲動,預計通關慢慢放寬後,企業將爭相來港物色寫字樓,租賃情況轉好,連帶為買賣市場帶來利好因素,本港商廈市場步入轉勢階段。

(星島日報)

更多國際金融中心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國際金融中心寫字樓出租

更多交易廣場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交易廣場寫字樓出租

更多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更多國際貿易中心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國際貿易中心寫字樓出租

更多創紀之城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創紀之城寫字樓出租

更多觀塘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觀塘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更多國際交易中心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國際交易中心寫字樓出租

更多九龍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九龍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企業廣場二期每呎8365元易手

近期工廈交投活躍, 九龍灣企業廣場二期,建築面積9420方呎,由華邦科技承接,平均呎價約8365元,作價7880萬。

上址為企業廣場二期29樓,建築面積約9420方呎,連2個車位,由華邦科技承接,涉資7880萬,以買物業形式易手,新買家須付相等於樓價4.25%的釐印費。

資料顯示,企業廣場三期近期較矚目成交為由內企福晟國際持有的企業廣場三期5層樓面,總面積約7.28萬方呎,早前以約7.9億易手,以總樓面約72800方呎計,呎價約10852元,持貨3年勁蝕5.4億,為近年最大宗商廈蝕讓個案。

華邦科技承接

此外,正八集團主席廖偉麟早前亦以1.43購入該廈高層全層,面積約1.61萬方呎,呎價約8900元。據代理指,上述單位為海景優質戶,於去年初交吉,現時以每方呎30元放租,成交價低市價逾20%,創項目疫市以來呎價新低。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原業主於2008年以1.05億購入,持貨13年帳面獲利3800萬,物業期間升值約36%。

代理表示,銅鑼灣駱克道487至489號駱克駅26樓全層,面積約1267方呎,成交月租約5.1萬,平均呎租約40元 。

(星島日報)

更多企業廣場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企業廣場寫字樓出售

更多九龍灣區甲級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九龍灣區甲級寫字樓出售

 

放售94%工廈業權 榮森全幢值10億

政府的活化工廈措施計劃延長至2024年,具重建價值的工廈受資金追捧,新蒲崗榮森 (第二) 工業大廈有近94%業權聯合出售。市場人士估計,整幢樓宇的市值約10億元。

代理指出,新蒲崗三祝街12號榮森 (第二) 工業大廈之一籃子物業現正進行放售,可以現狀、連租約或者售後租回的方式出售,而此批物業佔全幢大廈業權約為93.75%。

榮森 (第二) 工業大廈於1972年落成,樓高15層,地下為停車場,1樓至14樓則作工業用途,目前總建築面積約10.32萬方呎,項目全幢市值約10億元,呎價約9690元。

是次出售物業的地皮面積約9520方呎,可根據活化工廈措施,以地積比14.4倍重建成新式工廈,可建總樓面約13.71萬方呎;或以「標準金額」補地價計劃,補價作商廈發展。

企業廣場全層7880萬易手

此外,市場消息指出,九龍灣商廈企業廣場二期29樓全層,建築面積9420方呎,連兩個車位以7880萬元易手,呎價約8365元。

據資料顯示,上述單位於去年2月曾以9420萬元成交,當時以轉讓公司股權形式作買賣,即事隔逾一年半後,原業主以賬面1540萬元蝕讓,單位貶值16.3%。

(信報)

更多企業廣場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企業廣場寫字樓出售

更多九龍灣區甲級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九龍灣區甲級寫字樓出售

 

羅素街「樓上鋪」每呎60元租出 交吉長達一年半 PRADA舊址拆細

疫市下,食肆積極擴充,進駐核心區,國際知名時尚品牌PRADA於銅鑼灣羅素街巨鋪舊址,於交吉約一年半後,以分拆形式招租,物業2樓樓面隨即由西餐廳進駐,月租30萬,呎租約60元。

市場消息指出,銅鑼灣羅素街2至4號 Plaza 2000 2樓,面積約5042方呎,以約30萬租出,平均呎租約59.5元,舊租客為PRADA旗艦店,當時合共租用地下、1樓及2樓,總樓面約1.5萬方呎,每月租金高達900萬,平均呎租約600元。

業主:斥逾3000萬裝修

「玩具大王」女兒蔡加怡接受本報查詢時證實,上述鋪位以每月約30萬租出,面積約5000方呎,租客為西餐廳,簽下梗約及生約各3年。她表示,近期集團投入逾3000萬,為此4層高的巨鋪裝修,打造得煥然一新,再推出招租,地鋪面積約9000方呎,視乎租客類別,可拆細,地鋪另有1個面積只有150方呎的小食店位,意向月租10萬。還有,該物業1樓意向月租約50萬,3樓意向月租35萬。

據地產代理指出,雖然以呎租計,上址最新租金明顯大「縮水」,惟是次租出的只是2樓樓面,並不涉及地鋪位置,若以現今同區樓上鋪租金計,上述租金亦屬合理水平。

高峰期呎租600

資料顯示,上址早前身為PRADA於本港面積最大的旗艦店,惟受疫情影響,內地客近絕迹,PRADA於去年初決定結束7年租約,提早結業離場,早前市場消息亦盛傳該巨鋪業主旭日國際以500萬放租,較舊租金900萬下跌約44%,甚至會將該巨鋪以分拆形式出租。

代理指出,上址早前由國際知名時尚品牌以承租地下至2樓並連及廣告外牆,當時租金可算是「天價」水平,惟受疫情冼禮,令內地客接近絕迹,單靠民生消費難以支撐昔日核心區奢侈品租金,業主亦因應市況「變陣」,將物業分拆出租,是次租出的僅為2樓部分,事實上已屬「樓上鋪」,最新租金略高於同區寫字樓,屬合理水平。

昔日曾為全球最昂貴租金的羅素街,受疫情等因素衝擊,租金暴跌,據一外資代理行報告指出,該街道平均呎租按年急跌約43%,亦被尖沙嘴廣東道取代為亞太區最貴主要商業街道。

另一方面,鋪位市場亦頻錄承租個案,有代理指出,荃灣兆和街6至22號和盛樓地鋪,地鋪面積約1035方呎,於交吉半年後,獲食肆以約16萬承租,呎租約154.5元,較舊租金15萬上升約7%。

旺角亞皆老街7至13號啟運大廈地下單號鋪,約800方呎,以約12萬租出,呎租約150元,該鋪早前由藥房以11.8萬租用,租金升約1.7%。

(星島日報)

更多2000年廣場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2000廣場寫字樓出租

更多銅鑼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銅鑼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葵芳盛芳街巨鋪意向三億

疫情持續平穩,帶動鋪位市場交投轉活,部分業主亦趁勢放售旗下物業,葵芳盛芳街寬德大廈巨鋪,以意向價3億放售,呎價約2.17萬。

代理表示,葵芳盛芳街38至44號寬德大廈地下5至7號鋪連1至3樓,項目總樓面約13800方呎,以意向價3億放售,平均呎價約21739元,以每月租金收入53.9萬計,料買家享租金回報約2.16厘。

料回報約2.16

該代理續指出,上述物業現時由多間連鎖食肆承租,料租金收入穩定。該廈位置位處葵芳地標葵涌廣場旁邊,由行人天橋直到門口只需3分鐘,屬全個區最旺點,所以全部租客都是實力連鎖品牌,盛芳街是區內最著名嘅民生街市行業街,日間人流量甚旺,而鄰近禮芳街、信芳街則主攻晚市,屬區內打冷消夜食肆集中地。

據大型代理行資料顯示,該街道近期鋪位成交為盛芳街23至39號地鋪,於今年5月以6300萬售出,呎價約6.3萬;另一買賣為該街道38至44號地下01室,面積400方呎,於2018年3月以1230萬售出,呎價約30750元。

此外,市區亦有優質物業放售,代理指出,灣仔駱克道88號地下A號鋪,面積790方呎,以意向價5600萬放售,呎價7.08萬,該鋪現時由酒吧以12.5萬承租,料買家享租金回報約2.68厘。

駱克道鋪5600萬放售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上址業主於2000年以1010萬購入,以公司名義GRAFTON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註冊董事為陳姓及盧姓人士,若物業最終以上述意向價售出,原業主持貨21年帳面獲利4590萬,物業期間升值約4.54倍。

資料顯示,該街道近期頻錄大手成交,其中,該街道478至484號地下至二樓,早前以5.25億售出,呎價約7.5萬;另一成交為駱克道272至274號地下A2室,面積500方呎,於今年3月以4150萬售出,呎價約8.3萬。

(星島日報)

 

灣仔嘉洛商業大廈 位置佳交通便

灣仔乙廈多,位於駱克道的嘉洛商業大廈鄰近港鐵站C出口,相當方便。

灣仔乙廈集中地,區內不少乙廈外形上較陳舊,距離港鐵站一段距離。嘉洛商業大廈位於駱克道116號,由灣仔港鐵站C出口步行至該廈僅2分鐘,位置佔優。值得一提,日後沙中綫通車,會展站通車後,灣仔區商廈將更為方便。

定位乙廈 每層約2000

另外,大廈的軒尼詩道、告士打道巴士路綫多,上班人士可從天橋前往入境處門口巴士站,坐巴士前往九龍或港島東。飲食配套上,駱克道一帶亦有不少餐廳及酒吧,上班人士可前往利東街商場,選擇較多。

大廈定位為乙級商廈,每層面積約2,000餘平方呎,但間隔上樓面較闊,外觀上絕不細小。大廈設有兩部升降機,分別通往單數及雙數樓層。地下大堂早年略為翻新,面積不大但仍企理,比起同區不少乙廈優勝。

10樓820 上月790萬成交

大廈每層面積約2,100餘平方呎,原則分為A、B及C單位,A單位靠向柯布連道,而C單位靠向盧押道,而A及C單位均為820平方呎,B單位495平方呎,景觀方面,大廈主要望向駱克道樓景,質素接近,而C單位望向修頓球場及合和中心一帶樓景,開揚舒適。

近期,大廈在9月中錄得相關買賣成交,該單位為10樓C室,面積約820平方呎,以約790萬元成交,呎價約9,634元。租務方面,分別在8月及9月錄得2宗成交,前者的成交為20樓C室,面積約820平方呎,成交呎租26.2元,後者,該單位為5樓A室,面積約820平方呎,成交呎租22元。

(經濟日報)

 

Property market hit again as sales slump

Home sales by value in China tumbled 16.9 percent in September from a year earlier, following a 19.7 percent drop in August,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released yesterday showed.

Real-estate investment sli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onset of the coronavirus shut swathes of the economy at the start of last year, down 3.5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calculations show.

Meanwhile, September new construction starts slumped for a sixth straight month, the longest spate of monthly declines since 2015, as cash-strapped developers put a pause on projects in the wake of tighter regulations on borrowing. New construction starts fell 13.54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the third month of double-digit declines, based on January-September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at marks the longest downtrend since declines in March-August 2015, the last property malaise.

Chinese property shares fell yesterday as Beijing pushed ahead with plans for a property tax and amid fresh signs of weakening in the real-estate market.

But the coupon payment for a dollar bond by Chinese developer Kaisa Group (1638) and the central bank's efforts to calm nerves over the debt woes of China Evergrande Group (3333) helped in part to offset the overall bearish mood in the property sector.

Kaisa Group said it has paid US$39.4 million (HK$306.47 million) worth of coupon for a dollar bond due on October 16.

The company also said it plans to transfer funds for coupon worth US$35.85 million due on October 22 into bondholders' accounts on Thursday.

(The Standard)

 

Hong Kong’s property mania inflates prices of even the tiniest flats, putting affordability beyond reach for most first-time buyers

The price of new flats smaller than 200 square feet rose to HK$25,512 per square foot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according to property agency’s data

That made the smallest flats more costly than the typical Hong Kong abode, cheaper only than luxury homes bigger than 1,000 sq ft

A real estate bull market in Hong Kong,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major city for 10 consecutive years until 2019, has trickled over to inflate the prices of even the smallest habitable homes.

The average cost of new micro-apartments, or flats smaller than 200 square feet (18.6 square metres), rose to HK$25,512 per square foot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of 2021, according to property agency’s data. That made the smallest homes more expensive than the HK$21,680 per sq ft average price of the typical Hong Kong flat of between 400 and 600 sq ft, and only cheaper than the HK$30,460 average price of luxury apartments bigger than 1,000 sq ft.

The bar chart of home prices of various sizes looks like a U shape with extended bars on both ends, because “Hongkongers with limited budgets can only [opt] for smaller lump sum payments,” which explains why the smallest flats sell out first, property agent said. “No one wants to live in tiny flats” if they had a better choice, the agent said.

The dismal state of housing underscores th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Hong Kong’s policymakers as they grapple with ways to make housing more affordable, especially for young families, school leavers and other people struggling to get on the first rungs of the property ladder.

The average price of micro-apartments jumped 23 per cent last year from 2019, before retreating by 1.7 per cent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of 2021, The agency’s data showed. That gave the typical 200 sq ft Hong Kong nano flat a price tag of HK$5.1 million (US$655,000), about the same as a 544 sq ft studio in southeast London, according to another property agency.

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 founded and run by the family of Hong Kong’s second-wealthiest tycoon, built one of every two micro-apartments sold in Hong Kong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or 115 out of 230 of these homes, according to Dataelements, which tracks sales in the primary residential market. Some of its projects, such as the Cetus Square Mile project in Tai Kok Tsui, were popular, helping the developer sell five of the tiny flats for a nine-month record price of HK$31,200 per sq ft.

Hong Kong’s government plans to stop developers from building more micro-apartments, after the Hong Kong and Macau Affairs Office director Xia Baolong asked local authorities to address the city’s chronic housing issues and get rid of cramped living space by 2049.

Cramped space was a “pain point for society,” Hong Kong’s Secretary for Development Michael Wong Wai-lun acknowledged on October 8. While Wong did not specify the minimum size of what acceptable housing should be, he took note of suggestions that start at 200 or 210 sq ft.

Local authorities would need to increase the plot ratio of every plot of government land released for sale to turn into housing, for living space to increase. The city’s tiniest new home measured 123 sq ft in 2018, while the city’s poorest residents had 50 sq ft per person in average living space, according to a 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

“The government can impose the minimum size of flats to be built on land sale document to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said Leo Cheung,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Some projects are head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CK Asset Holdings’ HK$4.95 billion winning bid in May 2020 for a plot of land in Kwun Tung’s Anderson Road area came with the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er to build at least 1,000 homes, measuring no smaller than 250 sq ft, according to the land-sale documen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