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852) 3990 0799

皇九92年38億成交破紀錄

中區可供分拆出售的甲廈少之又少,皇后大道中9號正是當中的領頭羊,成交呎價屢創全港甲廈新高紀錄,頂樓全層在2018年4月就以天價每方呎6萬成交,惟今年受疫情打擊,成交寥寥可數,高層單位呎租更回落至54元,創近6年新低;這幢於1992年落成,默默見證過去近30年樓市的盛衰起落。

18年最高呎價達六萬

外型古典瑰麗的皇后大道中9號,發展歷史大有來頭,由中環大業主置地於上世紀80年代併購地皮重建,原持有位於雪廠街的荷蘭行及有利銀行舊址,及後於1982年購入德輔道廣東銀行大廈,並於1987年向傅老榕家族購入球義大廈,地盤規模驟增至3萬多方呎,並重建完成為現有甲廈,總樓面達42.5萬方呎。

疫市下呎租跌至54元

置地於1992年全幢沽售予一家具中資背景財團,當時成交價不但震撼市場,亦成為全港歷來最高價成交,買家其後將物業「拆骨」分間出售,不但迎來上世紀90年代商廈炒風,成交亦迭創破頂價,如在1994年錄得呎價近2.1萬。

輾轉至2018年4月,頂層全層以5.14億成交,呎價近6萬,為當時甲廈呎價紀錄。

(經濟日報)

 

中環甲廈租金料挫3成 跌至明年

代理:後市還看疫苗

環球疫情令商業活動大受影響,寫字樓租務市場淡靜,租金明顯回落。有代理行預計,今年中環甲廈租金全年跌幅達3成,因疫情未完全受控,料跌勢持續至明年。

今年商業市場淡靜,有代理行統計顯示,今年各商業區甲廈租金均向下,而龍頭中環跌幅更明顯,目前整體中環呎租96.9元,今年累跌20.2%,而超甲廈呎租約138.9元,跌幅為20.8%。對比起其他區域如灣仔、港島東等,中環跌幅明顯高出一截。空置率方面,亦從低位升至約6%。

中環涉頂租達150萬呎 18年高

代理指,中環空置率約6%,為近年新高,但當中尚未計算潛在新增空置,「有大機構已確認即將在年內遷出中環的租客,尚未計算在內,若連同該批樓面,同時未獲新租客承租,空置率有可能達8%。」除此之外,代理指營商氣氛轉弱,求頂租的機構上升,涉及頂租面積達150萬平方呎,為18年高位。

代理分析,疫情影響經濟環境,加上在家工作,商業活動減少,租務活動淡靜,「今次疫情影響不同行業,旅遊、零售及酒店業受頗大衝擊。市場上仍有個別行業如私人銀行、證券公司有少許擴充樓面,但個案不多,很多公司方向以減省成本為主」。後市上,代理指今年全年中區租金料跌25至30%,跌勢或持續至明年,畢竟疫情尚未解決,「要睇疫情走向,到底明年出現新一波疫情,還是疫苗出現,結果截然不同,暫預計2021年上半年租金仍調整。」

業主減租留客 機構多選擇續租

市況轉弱,機構為節省成本,搬遷以省租金是方案之一。代理指,隨着中環租金跌幅明顯,搬遷節省幅度較以前少,更涉及搬遷成本,或令活動減少,「機構會計算搬遷可節省多少租金,目前中環租金跌至90餘元,港島東呎租約50餘元,兩區差幅收窄,加上搬遷涉及大筆裝修費,淡市下大企業總部不易遷出,故當商廈業主減租留客,不少機構選擇續租。除非機構搬至東九龍,可節省幅度較大,便有誘因去中環化。」

中美關係緊張,很多中資機構打算部署在港第二上市,會否帶動大量寫字樓需求?「一般而言,要視乎該機構在港有沒有重要業務。若在港業務不多,他們可能不會大手租樓面,故直接推動需求不大。不過,由於上市涉及集資,相關的專業服務業如投資銀行、會計及律師樓需求上升,因此中概股回歸,對本港寫字樓始終有正面推動。」

(經濟日報)

 

非核心區舖單日6成交 多數減價2成

元朗點心店舖2850萬沽 荃灣地舖明賺暗蝕

放寬按揭成數後,非核心區商舖單日連錄6宗成交,大部分為餐廳、食肆舖位,元朗教育路點心店減價2成以2,850萬元易手,而荃灣大河道地舖則明賺暗蝕,惟大部分成交仍然要減價2至3成。

上月金管局將非住宅按揭成數放寬至5成,刺激市場氣氛,特別是非核心區的民生舖位,由於租金相對穩定,在業主減價帶動下,成交量明顯回升,單是昨日市場便錄得6宗成交。

當中元朗教育路104至126號永興樓地下4號舖,原業主最初叫價3,600萬元,最終減價2成或750萬元,以2,850萬元易手。以該舖面積650平方呎計算,呎價約4.4萬元。

現時該舖位由「東哥點心」租用,每月租金約6.7萬元,租金回報率約2.8厘。至於原業主在2010年4月以1,038萬買入,持貨10年,升值1.7倍,帳面獲利1,812萬元。

深水埗地舖減22% 2098萬售

至於受到區內天橋建成、搶走部分人流的荃灣大河道,最新錄得一宗寶成樓地下7號舖,原業主叫價2,900萬元,減價2成至2,330萬元沽出,屬低市價成交。原業主在2012年10月以2,288萬元購入,帳面賺42萬元,不過扣除佣金等雜費,明賺暗蝕約70萬元。

另一方面,深水埗汝州街11號地舖,現時由火鍋舖以每月4.8萬元租用,原業主自2015年起,先後11次向不同財務公司加按及清還,一度出現「四按」。舖位早前放盤叫價2,700萬元,最終減價22%或602萬至2,098萬元易手,按照該地舖建築面積1,050平方呎,連同入則閣面積800平方呎計算,屬於低市價2成成交。

事實上,雖然近期舖位交投有所回升,但不少舖位仍然要較放盤價減價2至3成才能沽出,部分更要蝕讓離場,反映在非核心區的舖位雖然開始獲承接,但仍未出現復甦反彈的趨勢。

據早前有代理行統計,政府放寬非住宅按揭成數之後一個月,商舖錄得大約110宗成交,較放寬前增加41%,升幅屬於工商舖物業之中最多的一類。

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指,近期舖位成交有所回升,但價錢卻一直回落,蝕讓個案愈來愈多,反映部分業主由去年社會事件到今年疫情,已經觀望一段長時間,開始「等唔切」出現「劈價」;而買家見舖價已大幅回落,願意還價入市,故近期商舖出現量升價跌現象。

(經濟日報)

 

銅鑼灣地舖25萬租 較舊租挫6成

舖租大幅回落吸引民生商戶租舖,銅鑼灣恩平道地舖,獲便利店以25萬租用,較舊租跌約6成。

涉一綫地段700 便利店租

銅鑼灣恩平道錄得租務成交,涉及地段50號地下,面積約700平方呎,獲便利店以約25萬租用,短期內正式開業。該舖鄰近希慎廣場,為區內一綫地段。據悉,舖位原由莎莎化粧品租用,月租約65萬元,去年品牌遷出,其後本港社會事件及疫情,一直乏長租客承接,早前僅由手機配件店以約10萬元短租。按是次便利店以約25萬租用計,租金跌逾6成。

早年本港零售高峰期,核心區一綫舖位多由奢侈品、化粧品等旅客相關商戶租用,便利店幾近絕迹一綫地段,如今租金回落,讓民生相關商戶落戶。據美聯工商舖統計指,今年首季及第三季4大核心區便利店數字,均為102間,疫市下未有減少,反映較其他旅遊相關行業穩定。

隨着核心區租金大幅回調,近日租務成交略為上升,連接恩平道的啟超道,近日亦錄租務成交,涉及啟超道12號地下至4樓,面積約7,500平方呎,獲莎莎以約60萬元承租。該舖原租客為粵港澳湛周生生,原月租約100萬元,租金跌約4成。

9月商舖註冊暫83 增26%

另有代理行的資料顯示,9月份截至22日,商舖註冊暫錄83宗,較8月份同期增加25.8%,全月計相信會超過8月份的88宗,即連升3個月;並估計9月份全月註冊宗數有望超過100宗,料創2019年8月份以來新高。

(經濟日報)

 

加拿芬道巨舖丟吉一年 業主自行經營美妝場

疫情重創零售業,過去深受旅客歡迎的尖沙嘴亦吉舖處處,其中位於加拿芬道53號全幢物業,丟吉逾一年亦未能租出。據悉,該業主為免舖位丟吉,趁疫情稍見緩和,以及市場對護膚品的需求上升,遂自行經營美妝購物商場免納「空租」。

巨舖4層高 The ONE對面

本報近期發現,丟吉逾一年的尖沙嘴加拿芬道53號全幢物業,近日變作美妝購物商場Art Piece,並已在本月中開業,商舖內有多個國家的護膚及化妝產品出售,另設有體驗空間,該店亦定期舉行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市場消息指,因疫情關係口罩是非戴不可,大眾更注意皮膚護理,對護膚品的需求有增無減,業主決定自行營運美妝購物商場,以免商舖長期丟吉。

周生生2014年328萬高峰價承租

上述巨舖位於加拿芬道及加連威老道交界,對面為區內地標商場之一的The ONE,過去商場附近一帶的商舖及食肆人流一向暢旺,屬旅遊熱點。物業全幢4層約5529方呎樓面,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上述物業由資深投資者吳根海等人2008年5月以2.15億元購入,呎價3.89萬元。該舖2011年零售高峰時,曾獲周生生珠寶金行以月租230萬元承租,及後至2014年月租大增至328萬元,另業主亦同步以8.88億元連租約放售物業,但未能售出。

9月舖位買賣登記量連升三個月

2014年零售業吹淡風,風光不再,周生生原於2017年10月才租約期滿,但決定提早9個月離場。租客退場後,業主亦面對現實減租至每月120萬元放租,較高峰時的租金大減208萬元或63%,仍乏人問津。業主及後變陣,2018年及2019年底一度以短租形式租予利市封店,允許只租用部分樓面,月租低於80萬元水平。

本港疫情緩和,部分投資者入市尋寶,9月份商舖買賣註冊登記宗數上升。據代理行資料顯示,9月截至22日,商舖買賣註冊登記暫錄83宗(主要反映8月份市况),較8月同期增加25.8%,全月料超過8月份88宗,即連升3個月,並估計9月份全月宗數有望超過100宗,創自2019年8月份以來新高。該代理行相信,由於部分業主議價幅度擴闊,加上舖價已累積一定跌幅,部分投資者趁低吸納,預計第四季成交量將上升。

(明報)

 

Secondary home sales stagnant

Property agency recorded 16 secondary transactions in 10 blue-chip housing estates over the past weekend, unchanged from last week, agent said.

The anget also revealed that developers managed to sell around 300 flats in the primary market "in one day."

In Quarry Bay, an 835-sq-ft flat at Kornhill changed hands for HK$16 million, or HK$19,162 per sq ft. A 685-sq-ft flat at Taikoo Shing sold for HK$12.4 million, or HK$18,102 per sq ft, after HK$1.6 million was slashed from the asking price.

In Lai Chi Kok, a 532-sq-ft unit at Mei Foo Sun Chuen changed hands for HK$7.48 million, or HK$14,060 per sq ft.

In Tin Shui Wai, a 547-sq-ft flat at Kingswood Villas sold for HK$5.79 million, or HK$10,585 per sq ft.

In Tseung Kwan O, a 441-sq-ft flat at Metro City fetched HK$7.2 million, or HK$16,327 per sq ft, after HK$600,000 was cut from the asking price.

Meanwhile, in the primary market, 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 (0012) released 28 homes in the fourth price list of Two Artlane in Sai Ying Pun and will offer 18 units for sale this Thursday.

The cheapest flat in the price list, measured 196 sq ft, is offered at HK$5.52 million, or HK$28,183 per sq ft. after discounts.

The developer sold about 51 out of 72 units on offer at the project on Saturday.

Elsewhere,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0016) sold about 84 percent of the units at Wetland Seasons Park Phase 3 Tin Shui Wai.

(The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