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852) 3990 0799

The Henderson逾8900呎樓面租出


恒基旗下中環The Henderson再錄承租,該廈中低層一個單位,面積逾8900方呎,以月租約98萬租出。

市場消息透露,該廈2602室,面積約8916方呎,料以每呎110元租出,涉及月租約98萬,惟未知租客類型。該廈接連獲國際企業承租,包括藝術及奢侈品拍賣行佳士得亞太區總部、國際投資公司凱雷及瑞士高級製錶愛彼品牌等。

料呎租110元

The Henderson租客包括金衛醫療集團,以月租約96萬租用建築面積逾8000方呎單位,呎租約120元;內地大型汽車製造商華晨集團,以每月近79.2萬承租中高層,建築面積約6600方呎,呎租約120元。大手租客包括佳士得租用4層,涉約5萬方呎,凱雷租用約2萬方呎樓面。

(星島日報)

更多The Henderson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The Henderson 寫字樓出租

更多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銅鑼灣4層複式舖叫租48

銅鑼灣駱克道485號地下、一至三樓複式巨舖,翠華茶餐廳舊址,意向月租48萬,較高峰期大幅回落約67%。

2017年月租達146

有本港代理表示,銅鑼灣駱克道485號地下及一至三樓招租,面積共約6500方呎,意向月租約48萬,平均呎租約74元,與舊租客每月約55萬相比,跌幅約12%。物業配備400A三相電以及食物電梯直通各層,提供生財工具及飲食大牌。

物業自2000年,由「阿一鮑魚」創辦人楊貫一開設的富臨飯店租用長達約13年,其後翠華餐廳2014年搶租,簽10年長約,首5年月租122萬,隨後5年於2017年升至146.4萬,租約至2023年12月底,不過,翠華早於2020年2月起停業並納空租。

(星島日報)

 

運動品牌撤出駱駝漆 巨舖減價10%放租

近年零售市況每況愈下,商舖門店逐漸結業,結業潮甚至蔓延至「價廉物美」的工廈區,兩大運動品牌「Adidas Outlet」及「Nike Outlet」,先後撤出觀塘工廈地舖。

觀塘駱駝漆大廈兩大Outlet「Nike Outlet」及「Adidas Outlet」,向來是市民購買波鞋及運動服裝的好去處,店舖先後在9月及10月撤出觀塘駱駝漆大廈。

意向月租11

駱駝漆大廈地舖向來是人氣運動品牌熱點,多間地舖以「Outlet」招徠,吸引顧客前來尋找平價波鞋。其中駱駝漆大廈1座地下的「Nike Factory Store Outlet」,在9月正式撤出觀塘駱駝漆大廈1座B3號舖。

該店早在2009年開始承租駱駝漆大廈1座地下B3舖,面積約3171方呎,至今開業超過15年,業主於9月底重新招租,月租叫價11萬。

Adidas Outlet同期撤出

繼Nike退租後,另一承租駱駝漆大廈2座地下B2舖多年的運動品牌「Adidas Factory Outlet」,近日同樣結業撤出大廈,該舖面積約2543方呎。

市場消息指,該店搬遷至九龍灣重新開業營運。恒富體育集團亦於7月時宣布,全新PUMA專門店已進駐駱駝漆大廈地舖。

(星島日報)

 

茶飲店退租潮 檸濛濛棄銅鑼灣店

近年不少內地茶飲品牌攻港,惟「水土不服」問題持續發生,市場消息透露,「LMM檸濛濛手打香水檸檬茶」設於銅鑼灣廣場一期地下的旗艦店連續幾天「拉閘」(沒有開業)。代理透露,租客想退租,大業主近日叫價6萬元重新招租。

6萬元租 業主重新招租

據了解,該舖為銅鑼灣廣場一期地下8號舖,面積約400平方呎,原本由保險公司承租,去年8、9月間租予檸濛濛,每月月租約6萬元,租期原本至2026年10月,惟該店開業不足1年便退租。

資料顯示,檸濛濛旗下旺角登打士街分店今年6月結業,天后站分店則於7月結業,若連上述銅鑼灣廣場一期分店計,短期內連續3間分店結業。

有報道引述,LMM檸濛濛在小紅書專頁發文指出,在香港開設茶飲店與內地的相差甚大,包括租金、註冊餐飲牌照費用、水電費用、人工成本等,更指香港開店成本,分分鐘高逾3,000萬元。

其次,另一個內地品牌於旺角的分店早前亦提早退租,該舖為旺角豉油街50號富達大廈地下6號舖,面積約530平方呎,本年5月以月租約12萬元租出,新租客為內地檸季手打檸檬茶。開業不足半年,據了解近日該租客已遷出,店外貼上代理招租廣告。代理指,業主現以每月約13.2萬放租,較舊租高約1成,

該品牌在開業裝修時,店外貼上廣告宣稱在內地獲評為美團、抖音TOP5茶飲店。據悉,目前品牌在港仍有其他分店,包括大埔新達廣場等。

(經濟日報)

更多銅鑼灣廣場一期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銅鑼灣廣場一期寫字樓出租

更多銅鑼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銅鑼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鄧成波家族9200 蝕沽廟街物業

鄧成波家族沽貨,旗下油麻地廟街全幢商住物業,以9,200萬易手,蝕逾5,000萬元離場。

消息指,油麻地廟街41、41A、43號全幢及45號地下及4樓,合共以約9,200萬元沽出。涉及物業位於油麻地廟街頭段及永星里交界,正對廟街食街傳統旺段,現為10層高住宅大廈,設升降機,總實用面積約15,000平方呎,住宅部分現為學生宿舍營運商全幢租用,租約至2026年,涉及月租約41.3萬元,以9,200萬元成交價計,呎價約6,133元,回報率至少逾5.4厘。

呎價6133租金回報5.4

據悉,該批物業由鄧成波家族持有,波叔早於2015年展開收購,兩年間合共以1.47億元購入,當時估計家族收集業權日後重建。本年8月,該家族委託代理行放售,叫價約1.2億元,如今降價23%沽貨。持貨約7年沽出物業,蝕5,500萬元離場,幅度達37%。

另有本港代理表示,銅鑼灣駱克道485號地下及1至3樓現正招租,該物業面積共約6,500平方呎,意向月租約48萬元,平均呎租約74元,與舊租客茶餐廳每月約55萬元租金相比,跌幅約12%。

(經濟日報)

 

朗壹廣場 東頭區最大商業項目

近年元朗東頭工業區轉型成為住宅及商貿區,除了信置 (00083) 旗下大型商業項目朗壹廣場落成,提供約55.8萬平方呎樓面外,資本策略 (00497) 及麗新發展 (00488) 部署重建區內工廈成住宅項目,涉及逾千伙。

元朗東頭工業區佔地約75萬平方呎,位於港鐵朗屏站朗業路以北,屬於規劃署約10年前建議改劃的7個工業區之一,近年已經陸續有工廈展開重建成為住宅,包括尚豪庭、映御、雨後、朗屏8號及居屋宏富苑等多個住宅項目。

樓面56萬呎集零售寫字樓一身

至於現時區內規模最大的商業項目,則屬於信置旗下朗壹廣場 (ONE NORTH),該項目前身為宏業西街與康業街交界商貿地,由發展商於2015年以約16.9億元投得,現時已經興建成基座商場以及兩幢寫字樓,總樓面約55.8萬平方呎,並於2022年落成,屬於同區最新及最大商業項目。

朗壹廣場由基座3層高的零售商場,以及基座以上2幢樓高14層的寫字樓組成,零售餐飲面積則涉約11.3萬平方呎,而寫字樓部分每層樓面約1.7萬平方呎,淨天花樓底高度約3.1米,總寫字樓樓面約44.5萬平方呎,另外亦有2萬平方呎的休憩園林。

麗新元朗中心批增建逾2成單位

另外,同區由資本策略及麗新發展持有的麗新元朗中心,位於元朗宏業東街21至35號,現時為9層高工廈,於1986年落成、樓齡38年,發展商近年曾經提出多個不同重建計劃,包括在2019年曾擬重建成1幢16層高商廈,而在去年亦獲城規會批准重建成2幢住宅大樓。

根據發展方案,項目將會重建成2座29層高住宅大樓,及1座3層高的商舖等非住用設施,其中住宅部分將會提供約1,019個單位,平均單位面積約461平方呎,總樓面涉約48.7萬平方呎,相較2021年的舊方案,單位數目增加191伙,增幅約23%。

另外,同區工廈業主持有的喜業街駿佳廣場,則曾經申請以地積比率5.75倍重建,以重建成1幢10層高商廈,總樓面約19.2萬平方呎,其中逾半或約10萬平方呎作為停車場,其餘寫字樓及零售分別佔7萬及2.2萬平方呎。

喜業工廈呎價 跑贏大市

據EPRC經濟地產庫資料顯示,元朗區過去1年錄得約12宗工廈成交,平均呎價介乎約3,000至4,000餘元,其中喜業工廠大廈於8月中錄得一宗成交,呎價約4,185元。

元朗工廈年內12宗成交

喜業工廠大廈位於喜業街2至6號,樓齡約37年,據EPRC經濟地產庫資料顯示,該廈交投不算活躍,8月錄得1宗成交,涉及2樓一個單位,面積約1,596平方呎,以約668萬元沽出,平均呎價約4,185元,相較原業主於2021年年中以約574.6萬元購入,持貨約3年時間,轉手帳面賺約93.4萬元,期內升值16%,跑贏大市。

至於交投比較活躍則是富華工業大廈及嘉華工業大廈,前者在過去一年錄得6宗成交,後者亦錄得4宗成交,其中位於喜業街,樓齡約39年的富華工業大廈,在7月中錄得1樓3個單位以合計980萬元沽出,該批單位合計面積約3,467平方呎,以此計算,平均呎價約2,827元。原業主於2000年以約75萬元購入該批單位,至今持貨24年,現轉手帳面賺905萬元,期內單位升值逾12倍。

(經濟日報)

更多朗壹廣場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朗壹廣場寫字樓出租

更多元朗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元朗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瓊林街83號「PORTAS」舖位獲雪糕店3.2萬承租

有代理行表示,長沙灣瓊林街83號「PORTAS」一個舖位物業租出,物業實用面積約592方呎,以月租約3.2萬元租出,呎租約54元,新租客經營雪糕店。

該行指出,「PORTAS」位於九龍西核心地帶,徒步即可到達港鐵荔枝角站,屬區內罕有雙子塔地標甲廈;發展商推出招租至今一直廣受歡迎,其中商舖部分最受餐飲業青睞,現已獲台式及越南餐廳進駐。

(信報)

更多PORTAS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PORTAS寫字樓出租

更多長沙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長沙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Cheung Sha Wan flats priced at eight-year low

Chinachem Group's Echo House in Cheung Sha Wan announced the first price list offering 50 flats at an average price of HK$14,888 per square foot after discounts, an eight-year low for the district.

The rollouts come at a time when both UBS and HSBC Global Research are forecasting home prices in Hong Kong to rise by 5 percent next year.

UBS expects prices to rebound by up to 5 percent next year due to a lower interest rates, limited supply, a rise in population and higher rentals.

HSBC Global Research, too, anticipates a rise of 5 percent next year compared with 2 percent expected before, due to rate cuts and a rebound in retail business.

The Echo House flats are 3.8 percent lower than units in nearby project Park One of Henderson Land's (0012), which launched the first batch of 50 units with a price of HK$15,482 per sq ft in 2016.

In Wong Chuk Hang, CK Asset (1113) announced the sale of 256 flats in Blue Coast II under the price list in the first round of sales on Saturday.

The flats were priced between HK$9.21 million and HK$18.91 million after discounts.

In Kai Tak, Cullinan Sky by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0016) announced the third round of sales offering 248 flats at an average price of HK$22,120 per sq ft after discounts, with prices for some of the units raised by 3 percent.

Also in Kai Tak, The Knightsbridge, co-developed by six developers including Henderson Land (0012), China Overseas (0688) and Chinachem, announced the sale of 55 flats by tender.

In Sheung Wan, Hanison's (0896) Hollywood Hill said it sold 24 flats worth HK$176 million since the developer switched from renting units out to selling them off amid the rate-cut cycle. The flats were priced at HK$18,300 per sq ft on average, 30 percent lower than in 2021.

In addition, the Lands Department received land premiums worth HK$1.89 billion from 22 lease modifications and two land exchanges, instead of 24 land transactions the third quarter, marking a nearly 18 percent quarter-on-quarter decrease.

(The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