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k demand prompted developers to rein in new launches, trimming potential supply for a fourth straight quarter
The number of
unsold first-hand private residential units in Hong Kong’s completed
projects rose to a record high last quarter as developers struggled to
clear inventory at reduced prices and a global tariff war heightened
economic uncertainty.
There were 28,000
unsold units as of March 31, an increase of 1,000 from the preceding
quarter, according to data published by the Housing Bureau on Tuesday.
The trend prompted the city’s home builders to rein in new launches for
the past four quarters, it added.
Since the city’s
housing market peaked in September 2021, a measure of home prices has
slumped by about 29 per cent as social unrest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sent the local economy into a tailspin. A recovery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is in jeopardy, after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rolled out his
so-called reciprocal tariffs on April 2 on most of the nation’s trading
partners.
“The escalating US
tariff policy is negatively impacting homebuyer sentiment in Hong
Kong,” a property agency said in a report on Tuesday. “Amid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ies and currency depreciation risks, buyers are
likely to be more cautious, potentially delaying purchases.”
The Housing Bureau
estimated that some 105,000 first-hand private residential units could
add to the existing supply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based on
development plans up to March this year. That would be the lowest
projected supply in seven quarters, aided by a rebound in home sales
this year.
The city’s
residential property market blossomed last quarter, after Financial
Secretary Paul Chan Mo-po announced a cut in stamp duty on flats worth
up to HK$4 million (US$515,600) in his budget proposal in February.
Sales of new and
lived-in homes, shops, office units, car parking spaces and industrial
properties surged 55 per cent in March from a month earlier to 6,661
lots, while the transaction value soared 61 per cent to HK$45.7 billion.
The ongoing
US-China tariff war could derail the recovery, as the threat of higher
inflation soured bets on further cuts in global interest rates. The Hang
Seng Index has declined by almost 5 per cent over the past month,
deeper than the 1.5 per cent loss for the S&P 500 Index.
“The erratic stock
market has also dampened investment confidence,” the agency said,
adding that home prices could weaken by 2 to 3 per c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Consequently, both investors and end users are
expected to adopt a wait-and-see approach amid high uncertaint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上環中遠大廈每呎10992元售 造價重返14年前 單位面積1956呎
核心區甲廈交投持續,價格創新低,上環中遠大廈一個單位,建築面積1956方呎,以約2150萬手,平均呎價約10992元,重返2010年水平,新買家料回報4.7厘。市傳買家為全國政協委員施清流。
上環中遠大廈11樓7室,建築面積約1956方呎,以易手價2150萬計算,每呎約10992元,重返14年前水平,單位連約易手,月租約8.4萬,新買家料回報約4.7厘。原業主2010年10月以約2225.9萬購入,持貨15年帳面蝕近76萬,幅度3.4%。
連約回報4.7厘
市場消息指,新買家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主席、香港隆誠
(國際)
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清流,本報聯絡施氏,惟直至截稿前未獲回覆,因此未能證實其購入物業。施氏活躍於市場,近期,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湯文亮沽售陽明山莊自住單位,作價1.38億,買家為施清流。
傳投資者施清流承接
中遠大廈近年鮮錄買賣,於2023年5月錄1宗同類型單位成交,該廈12樓4室,建築面積1225方呎,以2680萬易手,平均每呎21878元,現時造價較兩年前回落50%,該單位曾於2019年6月高峰期以每呎29800元易手,最新呎價更較高位跌63%。
近期甲廈呎價紛創新低,金鐘遠東金融中心2701至02室,面積約4191方呎,以6750萬元成交,呎價約1.61萬,屬逾17年年新低。該單位處中高層,享全海景,原業主於2007年以3939萬購入,持貨18年獲利約2811萬,升值約70%。該單位由中資機構租用,呎租約48元,回報約3.6厘。
灣仔海港中心1407至08室,面積約3140方呎,以5000萬易手,呎價約15924元,原業主早於2006年以2198萬購入單位,持貨19年獲利約2802萬,物業升值約1.3倍。金鐘力寶中心一座37樓04至06室,建築面積約3614方呎,以4625萬易手,平均呎價約1.28萬,呎價屬近年低價,交吉交易,原業主於2023年以7818萬購人單位,持貨兩年蝕讓3193萬,物業貶值40%。
(星島日報)
更多中遠大廈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中遠大廈寫字樓出售
更多上環區甲級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上環區甲級寫字樓出售
更多遠東金融中心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遠東金融中心寫字樓出售
更多力寶中心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力寶中心寫字樓出售
更多金鐘區甲級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金鐘區甲級寫字樓出售
更多海港中心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海港中心寫字樓出售
更多灣仔區甲級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灣仔區甲級寫字樓出售
中環中心單位呎價1.88萬放售
「小巴大王」馬亞木家族旗下中環中心27樓部分單位,以每呎1.88萬元放售,有本港代理表示,業主今次減價單位為中環中心27樓2708及2709室,面積分別約2404及2067方呎,叫價約4519.5萬及3885.9萬,呎價均為18800元,較原先推售時的呎價2.18萬下調約14%。
馬亞木家族持有
若與2017年中環中心拆售平均呎價約3.3萬比較,是次每呎叫價1.88萬,低當年拆售呎價約43%。該代理指,寫字樓供應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正如差估署指出,經濟環境令寫字樓需求疲弱。
近期港島區商廈成交呈量升價跌現象,灣仔新銀集團中心17樓全層,成交呎價不足1萬,接近原業主2010年購入時水平。
(星島日報)
更多中環中心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中環中心寫字樓出售
更多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售
更多新銀集團中心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新銀集團中心寫字樓出售
更多灣仔區甲級寫字樓出售樓盤資訊請參閱:灣仔區甲級寫字樓出售
外資代理行:港島甲廈租金連跌三個月
有外資代理行發布香港每月物業市場報告指,今年3月,港島甲廈租金連跌三個月,傳統甲廈租金跌幅更顯著,九龍區寫字樓表現則較正面。
報告指,港島區更多寫字樓租戶尋找更高質素盤源,租客主要來自保險公司、律師樓和對沖基金,儘管美國關稅政策引發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沒有立即在港寫字樓租賃市場反映出來。展望將來,將有更多大型寫字樓投入市場,由於租戶有更多選擇,預計2025年租金繼續受壓。
九龍區寫字樓市場表現正面,與今年首兩個月淡靜情況形成對比,三月底財政年度結束前兩個月,市場低迷,公司加快作寫字樓決定,令交易量增加,租賃活動主要來自電子和科技行業相關公司。關稅措施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市場反應各異,部分大型企業簽定更長租約。由於市場前景不明朗和關稅不確定性,預計九龍區甲級寫字樓租金在短期內將受壓。
零售市場面臨重大挑戰
香港零售市場面臨重大挑戰,最近,中國電子商務巨頭如京東和阿里巴巴重塑香港零售格局,京東將推出以家電為主的京東商城,阿里巴巴在尖沙咀開設首間門店,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對本地零售商構成挑戰。
香港超級盛事吸引遊客,3月訪港旅客人數超過340萬,按年升12%,包括96萬海外遊客,主要地區酒店入住率接近90%。主要零售街舖租賃活動增強,但由於零售銷貨下跌,整體租金仍面臨下行壓力。
(星島日報)
時代廣場錄13間商戶進駐 涉及逾3萬呎樓面
核心商舖租賃持續,銅鑼灣時代廣場今年上半年共錄13間商戶進駐,承租樓面逾3萬方呎。
LV回歸租複式舖
13間商戶當中,包括今年初率先回歸時代廣場的法國奢侈品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簡稱LV) 承租複式舖作為旗艦店,市場矚目。
C朗拿度於7樓開設全球首間CR7
LIFE官方旗艦店,6月開幕,讓C朗拿度與全球粉絲建立更深厚聯系,該店出售由C朗拿度親自挑選和親筆簽名的精選商品,服裝、家居用品和香水等,設計體現CR7
LIFE的精神;店內還設葡萄牙咖啡廳,讓顧客體驗葡萄牙風味及傳統美食。
C朗拿度旗艦店矚目
該商場新增售賣人氣美妝護膚品牌、時尚服飾鞋履等等,包括時尚美妝品牌Paul
and Joe、法國鞋履品牌Jonak,由國際級天后Rihanna創立的美妝品牌Fenty Beauty、純素天然護膚品牌Skin Need、
奧地利運動時裝品牌Sportalm、TOCA LOCAandTOCA LOCA
Supermarket人氣潮玩店、東京一人火鍋專門店LE-TA-SU一人一鍋,人氣台式茶飲店吃茶三千,影音產品專門店AV Life生活影音。
(星島日報)
更多時代廣場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時代廣場寫字樓出租
更多銅鑼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銅鑼灣區甲級寫字樓出租
紅磡臨海新地標 樓面逾214萬呎
政府上周公布,將紅磡以南海濱臨海用地打造成新海濱地標,將會作為住宅、零售及酒店等用途,涉及樓面約214.7萬平方呎,屬於區內近年規模最大的項目,將在12年內完工。
紅磡區近年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對上一幅新批出工商業官地已經是2011年香格里拉大酒店投得的紅磡灣酒店用地,現時建成香港嘉里酒店,目前區內的新項目供應,均以發展商重建為主。
住宅佔4成 另設遊艇會
至於新公布的紅磡海濱綜合項目,主要位於紅磡香港體育館前方的前國際郵件中心用地、前紅磡鐵路貨運碼頭等,亦包括港鐵紅磡站以東的巴士站,整個項目總樓面約214.7萬平方呎,其中57%樓面作為商業用途,涉及121.5萬平方呎,另外40%則作為住宅用途,其餘3%則作為遊艇會的會所設施。
項目將會分為兩期發展,第一期集中紅磡海濱及碼頭位置,包括臨海位置興建一幢樓高約230米、50層高,且商住兩用的地標大樓,同時利用前碼頭用地建設採用階梯式設計「海濱廣場」作為零售商場等用途。
首期料10年內完工
另外,亦會在臨海興建多幢較矮的住宅大樓,連同地標式商住大廈內的住宅部分,總住宅樓面約86.8萬平方呎,預計可提供約1,300個住宅單位。政府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展相關法定程序,並在10年內完成第1期發展。至於第二期部分則為紅磡站西面在新建、用作公共交通交滙處的平台之上興建兩幢酒店及其他商業大樓,則目標在12年內完成。
位於紅磡附近近年亦有新商業發展,其中由中旅持有的中旅貨運物流中心
(俗稱協記3倉)
近年已經重建成26層高的酒店「紅磡維景酒店」,涉及建築總樓面約29.6萬平方呎,提供536間客房。鄰近同由中旅持有協記1倉及2倉,過往亦曾經計劃重建成為商廈,涉及約38萬平方呎樓面。
現時紅磡灣同區臨海地段,長實 (01113)
持有兩幢大廈的酒店式公寓海韻軒及海灣軒,惟發展商近年傾向改裝成為住宅發展,合共提供約3,040個住宅單位,包括海灣軒計劃改建成5幢22層高綜合大樓,總樓面約111.5萬平方呎,基座設零售及餐飲設施,將提供約1,665個單位。

(經濟日報)
港交所購永久辦事處 彰顯對港長期承諾
港交所宣布以港幣63億元購入中環交易廣場一座高層9層樓面,包括42樓至50樓,以及地下1樓及2樓舖位物業;涉及總實用面積逾14.7萬平方呎,平均呎價高達42,849元。
售價創出近年新高,即使以建築面積約75%計算,每呎也要32,137元;在目前商廈市場十分低迷的情況下,這個造價可說相當矚目。
兩年前曾傳聞交易廣場三座全幢以每平方呎3.8萬元放售,價格也與現在相若,後來置地公司否認了放盤。中環核心區黃金地段物業,從來都極為稀有,而交易廣場更為優質,每平方呎售價3萬元以上,是屬於正常價格,那些價格跌至每呎1.8萬、1.9萬以下的核心區甲級寫字樓,是短期內嚴重超跌的個別例子,相信過一段時間就不會再出現了。
交易廣場成交價 成中環新指標
港交所紮根交易廣場已近40年,而交易廣場的「金融大會堂」更見證無數企業上市的敲鐘儀式。本次購買物業包括一樓、二樓的平台商舖,既可與「金融大會堂」產生協同效應,又能和國際金融中心 (IFC) 商場通過天橋連接,非常值得擁有。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今次收購為港交所提供一個難得的戰略投資機會,購入交易廣場的相關樓層作為其永久辦事處,完全彰顯港交所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領先金融中心發展的長期承諾。
今次港交所向置地公司購買交易廣場,首先可由租客升級至業主,以後不必再捱貴租;其次敲鐘儀式的進行地點具有歷史意義,必須長期保留;第三是這種大額交易的對象,尤其是外資,一定要與內地和香港是友好關係,像置地、太古,以及滙豐銀行這些機構一樣。本次交易相信已得到港府同意和中央祝福,冀望買賣過程能夠順利完成。
港交所入市具有象徵意義,也給市場帶來了啟示,尤其看好優質甲級寫字樓,而港島核心地段更勝一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提升,未來仍有大量的金融機構、中外投行,以及高端企業落戶香港,將首選進駐港島核心區灣仔北至中環一帶。選擇比努力還重要,選擇與優秀企業為鄰更為重要。
(經濟日報)
更多交易廣場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交易廣場寫字樓出租
更多國際金融中心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國際金融中心寫字樓出租
更多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樓盤資訊請參閱:中環區甲級寫字樓出租